被晋朝追封武兴王的诸葛亮,是个武将还是文臣

今天,我来讲述蜀汉王朝丞相诸葛亮的话题。凡是对三国*悉的朋友,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,自出道以来,就一直是儒生形象,成为刘备的心腹谋臣,开篇就献上强大的“隆中对”战略,为刘备拨云见日。从此之后,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就好比如鱼得水,让关羽和张飞都吃起醋来了。从赤壁之战*发开始,诸葛亮就开启为刘备出谋划策之路,直到*后成为蜀汉王朝的丞相。

丞相,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,是文臣。诸葛亮承担的职业,也多以刘备*师为主,凭借其儒生形象,经常羽扇纶巾的谈论天下计谋,无论怎么看都是文臣的典型代表。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文臣,还是武将,为什么会被晋朝追封武兴王?其实,这个问题,很好回答。

其一:诸葛亮是文臣,也是武将

不用怀疑,诸葛亮是文武双全的典型代表之一。作为琅琊郡的望族,从小就出生在*宦之下,接受的教育都不同。在汉代*尊儒术的渲染之下,诸葛亮很明显,也是儒家的门生。在诸葛亮出道之前,就一直在隆中隐居,甚至高呼自己的才华不比管仲、乐毅差,这是典型的名士养望的手段。而且,诸葛亮多结交四方名士,比如石广元(名韬)、孟公威(名建)、徐元直(名庶)等等。

如果说诸葛亮才华一般,全部是靠吹出来的,那也就不了了之。关键是诸葛亮确实有真才实学,一出山,就为刘备献上**的三国战略论《隆中对》,为迷茫中的刘备指明了一条称霸汉末的道路。
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赤壁之战后,诸葛亮开始获得相关职位,**个是*师中郎将,这是刘备为诸葛亮专门设置的。拿下成都之后,又为*师将*;建国后为丞相。建兴元年,又领益州牧,一出祁山失利后,又降为右将*,三出祁山后复为丞相。总之,诸葛亮的*职就一直兼顾着文臣和武将的含义。

《三国志诸葛亮传》记载:曹公败於赤壁,引*归邺。先主遂收江南,以亮为*师中郎将,使督零陵、桂阳、长沙三郡,调其赋税,以充*实。

成都平,以亮为*师将*,署左将*府事。

亮以丞相录尚书事,假节。张飞卒后,领司隶校尉。

建兴元年,封亮武乡侯,开府治事。顷之,又领益州牧。政事无巨细,咸决於亮。

於是以亮为右将*,行丞相事,所总统如前。

为何?其实原因很简单,因为在蜀汉王朝文*武称为蜀汉职*的一大特征,这也是刘备将一切纳入战争轨道的一种反映。汉朝制度,将*皆负责征伐,即皆为武将。蜀汉沿用汉制,又有所改变,至蜀汉时,将*又成为一种加衔。*师将*之称,在诸葛亮之前,仅见东汉初期“左于为*师将*”(《后汉书·邓寇列传》),仅为暂时而用。但是在诸葛亮这里的时候,权力甚重。洪武雄的《蜀汉政治制度考论》认为,*师将*在“**之下、九卿之上”。

不管地位如何,在我们的观念之中,*师是谋臣,是文臣,比如法正、郭嘉等等,但是,诸葛亮身兼数职,执掌大权,加上将*二字,就名正言顺了。而且汉末三国战争年代,*师算不上美名,加上将*二字,武气就重了。这样的情况,在蜀汉王朝基本是普遍情况,比如法正、孙乾、吴壹、许靖、伊籍、简雍、来敏等人,皆有将*头衔。

其二:武兴王的来历

诸葛亮*后,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。诸葛亮的忠心就不用多说了,汉代对“武”的定义就是对内能平定祸乱,保全疆土,威服百姓;对外频繁征战,劳动百姓,但无开疆拓土之功。这个“武”字简直是为诸葛亮定制的,再合适不过了。

诸葛亮为蜀汉开国**元勋,戎马一生。未建国时总署左将*府(刘备设置左将*府的*质相当于雍正于战时设置的*机处,总理一切*务),建国后总理丞相事,又兼司隶校尉,相当于*、政、民以及监察一手抓。刘备*后,诸葛亮开疆扩土,率*决心北伐,“忠武”二字*贴切不过。

《逸周书·谥法解》云:危身奉上曰忠。险不辞难;克定祸乱曰武。以兵征,故能定;刑民克服曰武。法以正民,能使服;夸志多穷曰武。大志行兵,多所穷*。

忠武是对文臣武将*大的评价吧!那么诸葛亮何时封王呢?

宋代祝穆《方舆胜览》云:“桓温平蜀,夷少城,犹存孔明庙,后封武兴王,庙至今祠祀不绝。”

桓温,是东晋晋明帝的驸马,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名声大噪。宋代祝穆的话,是不是已经说明诸葛亮在东晋被封为武兴王呢?这或许有待商榷。孔明在东晋封王,*见于《方舆胜览》此处;若句读断为“夷少城,犹存孔明庙。后封武兴王,庙至今祠祀不绝”,则理解也会发生变化。比较古代人的文章,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,这些标点符号,都是后人加上去的。

从东晋的封爵制度来看,诸葛亮在此时封王也是不可信的。据《晋书卷二十四》记载,西晋咸宁三年(277)对封王制度进行了调整,确立了“非皇子不得为王”原则,但到了西晋后期因功封王者不在少数,这又成为引起“八王之乱”的重要原因。东晋王权衰弱,吸取了西晋覆灭的教训,封王者仅为个别宗室,连王导、陶侃、桓温、谢安也只是封到郡公。虽然说两晋之时怀念孔明之风犹存,“声烈震于遐迩”,但是毕竟从曹魏到西晋、再到东晋的统序一直传承,诸葛亮不可能在东晋封“王”。

不管怎么样,诸葛亮能够封为武兴王,说明他在历史上的地位,真的毫无疑问,确实是定国安邦之大才。

盘点那些进入晋朝之后****于非命的魏吴名臣武将

说到晋朝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朝代,虽然这个朝代很多人不愿意提起,但是我们真正的去研究的发现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究,今天我们就一起说说那些在进入晋朝之后**的魏吴名臣武将吧,感觉啊也还是非常非常可惜地方啊!

蜀汉的武将集团在钟会之乱中几乎*伤殆尽,剩余罗宪之辈不过是地方山大王,并未能晋王朝中枢,而文*集团大都碌碌无为,流传后世的也就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和李密的《陈情表》,而魏吴则不然,大量旧朝勋贵在进入改朝换代后,仍活跃于历史舞台,但他们当中很多人结局并不好,本文就来盘点一下,入晋后*于非命的魏吴的名臣武将。

文鸯:名俶,字次骞,小名阿鸯,世称文鸯,谯郡人,三国后期**猛将,早年于曹魏为*,正元二年(256年),随父亲文钦与毌丘俭在淮南起兵,讨伐执政的司马师,在乐嘉时,率领勇士突袭司马师营寨,惊得司马师带伤的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,并鼓噪了**。在寿春时,又与骁骑十余人一同*入司马师*阵中,所向披靡。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追击,文鸯单*匹马冲入数千骑兵阵中,转眼间便*伤百余人,进出六七次,追骑不敢*,又是勇猛之名传遍四方。毌丘俭兵败后,文鸯随父南奔吴国。淮南三叛时,吴国遣文钦父子驰援诸葛诞,由于内讧,诸葛诞手刃文钦,文鸯于是出降司马昭。西晋建立后,文鸯仍仕晋朝,任平虏护*。咸宁三年(277年),文鸯都督凉、秦、雍州三州*力,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,名闻天下。*至东夷校尉、假节,封关内侯,他正要上任时,向司马炎告辞,司马炎见之不喜,又想起伯父司马师因文鸯而*,不念文鸯功劳竟用别的名义将其免*。八王之乱中,诸葛诞的外孙东安王司马繇,常恨当年文鸯背叛诸葛诞,致使诸葛诞败亡而被屠灭三族,诬告文鸯与杨骏一同谋反,文鸯因而遇害,并遭夷灭三族,终年年五十五岁。

卫瓘:字伯玉,河东安邑人,曹魏尚书卫觊之子,在魏朝时,历尚书郎、散骑常侍、侍中、廷尉等职。后以镇西*司、监*身份参与伐蜀战争。蜀汉灭亡后,与钟会一道**邓艾,钟会谋反时,与胡渊里应外合,成功将其平息,因担心构陷邓艾日后会有变故,一不做二不休命田续*邓艾父子。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*事、镇东将*,封菑阳侯。晋朝建立后,历任青州、幽州刺史、征东大将*等职,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,因功进爵菑阳公。后入朝为尚书令、侍中,又升任司空,领太子少傅。后逊位,拜太保。司马衷即位后,与皇后贾南风对立,终在政变中满门遇害,终年七十二岁。

胡烈:一作胡列,字玄武,**临泾人,曹魏车骑将*胡遵之子,镇*大将*胡奋之弟。因父兄关系得仕于曹魏,甘露二年(257年),诸葛诞在淮南发动兵变,并且联合东吴,东吴派朱异等率*驰援,胡烈取代称病不出而被司马昭斩*的常时,担任泰山太守,亲率五千精兵突袭都陆,将吴*的辎重和粮草焚毁。晋朝建立,担任秦州刺史,泰始四年至泰始五年,河西、陇西地区连年大旱,各族百姓在饥饿线上挣扎。胡烈不但不进行安抚和救济,反而施行高压手段,先屯兵于高平川,后派兵进占麦田一带的河西鲜卑聚居地。天灾人祸之下,秃发树机能趁机**并带领鲜卑部族反叛。泰始六年(270年),胡烈与秃发树机能在万斛堆恶战,兵败**。

胡渊:字世元,小字鹞鸱,胡烈之子,魏朝时,随大*伐蜀,灭蜀后,钟会密谋自立,囚禁了胡烈与其他众将,时年十八岁的胡渊身先士卒,与卫瓘合兵攻*钟会,名扬远近。后来在八王之乱时受赵王司马伦调度,与齐王司马冏*队交战、屡次获胜,但不久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,归降后**。

牵弘:安平郡观津县人,曹魏名将牵招的次子,史称其刚毅有父风。在曹魏时担任陇西太守,景元四年(263年)九月,受司马昭派遣进攻姜维,后又受邓艾调遣,继续参加魏灭蜀之战。因力战有功,受封为蜀郡太守。咸熙年间担任振威护*。西晋建立后,任扬州刺史。泰始六年(270年),吴国大将丁奉领兵至涡口,被他击退。当时的大将*陈骞都督扬州诸*事,向司马炎说:胡烈、牵弘都勇而无谋,刚愎自用,不是**边疆的人材,将成为朝廷的耻辱。愿陛下考虑清楚。司马炎以为是两人之间有矛盾,便把牵弘征调为凉州刺史,以避开陈骞。陈骞暗自叹息,认为牵弘必败。泰始七年(271年)夏四月,北地郡的胡人**金城郡,凉州刺史牵弘出兵讨伐,但因与羌戎关系恶化,招致反叛。牵弘被围攻于青山,兵败**。

杨欣:在曹魏时担任天水太守,曾随邓艾与姜维多次大战,并参与灭蜀之战。入晋后,为凉州刺史。担任刺史期间,激化了与鲜卑等族的矛盾,咸宁四年,与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凉州,兵败而*。

张华:字茂先,范阳方城人,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,在曹魏时历任太常*士、河南尹丞、佐著作郎、中书郎等职。西晋建立后,拜黄门侍郎,封关内侯。他*学多才、****强,被比作子产。后拜中书令,加散骑常侍,与杜预坚决支持建晋武帝司马炎伐吴,战时任度支尚书。吴国灭亡后,进封广武县侯,因声名太盛而出镇幽州,政绩卓然。后入朝任太常。晋惠帝继位后,累*开府仪同三司、侍中、中书监,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。张华尽忠辅佐,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对安宁。后封壮武郡公,又迁司空。永康元年(300年),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,张华惨遭**,年六十九。

苏愉:扶风武功人,曹魏名臣苏则之子,在父苏则,兄苏怡相继去世后,苏愉承袭了都亭侯的爵位。魏朝末年,担任尚书。晋朝建立后,历任太常光禄大夫、凉州刺史。泰始年间,与河西的鲜卑人大战,因不敌而退守内地。泰始六年(270年),与胡烈合兵战秃发树机能战于万斛堆,兵败身*。

陆机:字士衡,吴郡吴县人,出身吴郡陆氏,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、大司马陆抗第四子,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,又与顾荣、陆云并称洛阳三俊。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,吴亡后出仕西晋,太康十年(2***),陆机兄弟来到洛阳,文才倾动一时,受太常张华赏识,此后名气大振。时有二陆入洛,三张减价之说。历任太傅祭酒、吴国郎中令、著作郎等职,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。赵王司马伦掌权时,引为相国参*,封关中侯,于其篡位时受伪职。司马伦被诛后,险遭处*,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,此后便委身依之,为平原内史,世称陆平原。太安二年(303年),任后将*、河北大都督,率*讨伐长沙王司马乂,却大败于七里涧,*终遭谗遇害,被夷三族。

陆云:字士龙,吴郡吴县人,为孙吴宰相陆逊之孙,大司马陆抗第**。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,曾任清河内史,故世称陆清河。陆云少聪颖,六岁即能文,得到吴国尚书闵鸿赏识,十六岁便得到举荐。吴国灭亡后,陆云转仕晋朝,得到张华赏识,并介绍给刘道真,日后二陆名气大振。时有二陆入洛,三张减价之说(三张指张载、张协和张亢)。后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,直言敢谏,经常批评吴王弊政,颇受司马晏礼遇,先后曾任尚书郎、侍御史,太子中舍人、中书侍郎、清河内史等职。陆机*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,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。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,但他*终还是遇害了。时年四十二岁。

周处,字子隐,义兴阳羡人,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。少年时纵情肆*,为祸乡里,后改过自新,因除三害的故事流传千古,孙吴灭亡后,转仕西晋。因刚正不阿,得罪朝中权贵。元康七年(297),氐人齐万年反叛,周处随司马肜、夏侯骏西征。然而在战斗中,司马肜、夏侯骏公报私仇,*迫周处率五千人进攻齐万年的七万大*,并断绝他的后援。周处浴*奋战,从早晨打到日暮,*敌上万,至弓断矢尽,*终力战身*。
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